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图书搜索:    
图书产品About
     名家精品
     文学小说
     时尚旅游
     精典童画
     历史纵横
     神秘文化
     动漫绘本
     经管励志
     精品社科
     其他
图书产品>>详细介绍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作 者:秋至乐
品 牌:精典博维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开 本:16
版 次:1版1次
页 数:232页
装 帧:平装
定 价:32元
 
ISBN :9787505129139
分享到: 更多

图书内容:
本书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中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十大思想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思想理念,萃取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力求尽善尽美的将他们的思想特质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之对现代人有所启发。思想家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甚至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引以为豪的无价之宝。
作者介绍:
秋至乐: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文字底蕴颇丰。擅长撰写历史类的书籍,文字简单易懂,具有极大的阅读性,能让各类读者都能感受到作者文字中的内涵。在出版过的图书中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读者的赞扬。

编辑推荐:
停下脚步,聆听思想大师的智慧之声。洗去满身的浮躁,感悟睿智名言。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道家之祖老子
第一节 生平概述
以《史记》论纷繁身世
聪敏善思,入周求学
孔子问礼 老子“犹龙”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出关遗智 《道德经》诞生
“道可道,非常道”
“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第三节 老子与道家
先秦道家概述
老子与黄老学派
现代新道家
第四节 老子智慧拾珠
老子小故事
老子名言选录
第二章 至圣先师孔子
第一节 生平概述
没落贵族 周王室后裔
勤奋好学 积极游说
晚年治文 编定“六经”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论语》:“仁”“礼”之书
“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
“仁者爱人”的社会理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第三节 孔子与儒家
开创儒家大派 延续礼仪之制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儒家
走出国门的孔老夫子
第四节 孔子智慧拾珠
孔子小故事
孔子名言选录
第三章 墨家开山者墨子
第一节 生平概述
迷雾环绕的姓名考
来自平民的圣人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墨子》:广博的墨家经典
特色的认识论和首创的逻辑学
“兼爱”的社会理想 “非攻”的政治期许
全面而实用的“备御之法”
成就奇异的自然科学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创墨家学派,传亲民精神
墨家传承及现代新墨家
第四节 墨子智慧拾珠
墨子小故事
墨子名言选录
第四章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第一节 生平概述
韩国公子 求学赵国
不为国用 身死秦国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韩非子》:法家的文字盛宴
“恶劳而好佚”的人性论
君主专制的合时呐喊
成就非凡的韩非子寓言
第三节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先驱和早期法家思想
博采众长,集法家之大成
第四节 韩非子智慧拾珠
韩非子小故事集锦
韩非子名言选录
第五章 “三纲”“五常”之父董仲舒
第一节 生平概述
勤奋好学 公羊大师
天人三策 董生扬名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专治《春秋》的《春秋繁露》
“性三品”的人性论和求贤明的人才观
“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
神秘的天人感应目的论
“大一统”的“君学”思想
第三节 董仲舒与儒家
以儒炉熔百家的新儒学
清末新政与儒家体制的崩溃
第四节 董仲舒智慧拾珠
董仲舒小故事集锦
董仲舒名言选录
第六章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第一节 生平概述
出生儒学世家 涉猎各家学说
仕途不畅 为官亲民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朱子刊行《四书》
由“仁”“礼”发挥为理学
涉众兼容的特色理学
“存理灭望”的道德目标
道统下的无讼思想和民生观念
第三节 朱熹与理学
宋儒造就理学大师
科学理性 治国良方
第四节 朱熹智慧拾珠
朱熹小故事集锦
朱熹名言选录
第七章 “心外无物”的心学大师王守仁
第一节 生平概述
“书圣”后裔  全能大儒
骁勇善战  “大明军神”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百世传习的《传习录》
“心外无物”的唯心哲学
“知行合一”的哲学观
“良知”论和“致良知”说
明“赏罚”,行德礼的政治主张
第三节 王守仁与心学
王学的理论渊源
王学的发展分化及现代心学
第四节 王守仁智慧拾珠
王守仁小故事集锦
王守仁名言选录
第八章 明末清初启蒙大家王夫之
第一节 生平概述
国家民族危亡 个人命运飘荡
全能学者 哲学大家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三大重要哲学著作
辩证、唯物的哲学系统
理势相成、即民见天的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有欲斯有理的伦理思想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美学思想
相互作用的教学观
第三节  王夫之与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第四节  王夫之智慧拾珠
王夫之小故事集锦
王夫之名言选录
第九章 开一代风气的清末思想家龚自珍
第一节 生平概述
名门公子 学问早成
历经三大阶段 终成思想大家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己亥杂诗》及诗文创作
“经世致用”的新思潮
力主改革的社会政治主张
无善恶的人性观和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第三节 龚自珍和清末思潮
独立的思考 英锐的气节
清末思潮与“经世致用”
第四节 龚自珍智慧拾珠
龚自珍小故事集锦
龚自珍名诗名言选录
第十章 维新领袖、“大同”拥趸康有为
第一节 生平概述
东南世家公子 中华思想先驱
“公车上书” 维新领袖
第二节 著书与思想
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丰富著述
承前启后的教育思想
追求一生的“大同”梦
第三节 康有为与中西文化
“保教”图存 中西合璧
西方哲理 东方哲言
第四节 康有为智慧拾珠
康有为小故事
康有为名言选录


图书书摘:
第四章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第一节 生平概述
韩国公子 求学赵国
公元前281年正值战国末期,这一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诞生了一位公子,他就是先秦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论辈分,韩非子是韩国王国之君韩王安,即韩废王的堂兄,是正宗的韩王室宗族。
虽身为韩国公子,韩非子却丝毫没有染上养尊处优、游手好闲的不良贵族习气。相反,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了韩国的前途命运而奔走呼号。
尽管同列战国七雄之一,与西边日渐崛起的秦国和南边实力强大的楚国相比,韩国不仅国土面积狭小,而且政治颓败、军事松弛。韩非子长大成人的十几年间,他对国家的症候所在早已心知肚明。他从小就立志求学,严谨勤勉,树立了远大的报国志向。从小的努力让他少年成名,当时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个努力、上进的公子。学无止境。韩非子怀着强烈的报国梦想和远大的志向,在一段时间的游学后开始了一段新的求学旅程。他餐风饮露,跋涉千里来到了南边的赵国,求学于荀子。
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虽被尊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实际上却是一位“杂家”。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为本,又兼收法家、道家、墨家和名家之长。他以儒家后人自居,尊孔子为圣人,但反对以孔子嫡孙孔伋和儒家亚圣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他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最突出的成就,一为强调了“礼”,二为提出了“性恶论”。荀子之“礼”相较于孔子,更加重视社会上个体的行为规范,具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他认为,人性由性和伪两部分组成,其中性是人的先天本能,性是恶的;伪是人的后天教化,伪是善的。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立刻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礼义道德来“化性起伪”,达成人的后天教化,维持社会道德和秩序。
韩非子受老师荀子的影响很大,但思想观念又与荀子很是不同。尽管荀子的思想成分较为博杂,但儒家思想依旧是其思想支柱,韩非子却没有承袭老师的衣钵,而是转投了法家,并且成绩斐然。正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云,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虽然师从儒学大家,韩非子却喜好刑名法术,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吸收了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因此,国家要以“法”来约束民众,并且施刑于民。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之前法家各流各派的思想之长,如申不害的“术”思想、商鞅的“法”思想等,提出了具有总结性和代表性的新思想,成为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后世的人们提起法家,首先想到的多是韩非子,而少有人知道他之前的法家先哲了。
有人以为,韩非子之所以为“韩非子”,是因为“韩非”是复姓,而“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就如孔子姓孔而被尊为孔子,孟子姓孟而被尊为孟子一样。这是错误的。
韩非子姓韩名非,那么我们为何通常将韩非尊称为“韩非子”而非“韩子”呢?一种说法说的是与韩非子同一时代,已经存在一个被尊称为“韩子”的人了,为了区别二人而将稍后的韩非称为“韩非子”。也有人指出,唐代之前,世人也常称韩非子为“韩子”,后因唐代大家韩愈的缘故而改称“韩非子”以区别。唐代之前的作品中将“韩非子”或《韩非子》称为“韩子”或《韩子》的也不鲜见。例如,《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韩子五十五篇”,即为《韩非子》五十五篇,又有《正义阮孝绪七略》再曰“韩子二十卷”,即为“《韩非子》二十卷”。韩愈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被世人和后人尊称为韩子。唐代之后,为了区分韩非和韩愈,我们通常将“韩子”指称韩愈,而将“韩非子”指称韩非。

不为国用 身死秦国
韩国国小势弱,周围强国早就虎视眈眈,垂涎已久。韩非子在外学有所成,然而当他归心似箭地返回了韩国,倾尽自己所学,向韩王安推广帝王之术和富国之策时,却遭到了始料不及的冷遇。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据学者们推测,是因为他无法与人正常交际。韩非子患有口吃结巴的毛病,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这必然对他的游说工作的开展很不利。尽管不善言谈,但思维敏捷、博学多能的韩非子依旧找到了抒发自己志向和怀抱的途径,那就是著书。

Copyright © 2013-2015 JINGDIANBOW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008611 传真:010-82061212-8003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7号德胜国际E座101室
Copyright @ 2013 www.jingdianbow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精典博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