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曼莉 南京人,生于70年代,现为某IT公司总裁。已出版作品《浮沉》、《琉璃时代》等,其中2008年推出的职场小说《浮沉》畅销至今。
作家专访
记者马倩 2008年,在网上大热的长篇职场小说《浮沉》出版,上架1年,该书销量突破50万册,拿下了国内2008年商战职场小说畅销榜冠军。
有人评价该书是职场版《士兵突击》。面对读者的热捧,南京才女崔曼莉既不露面,也不发表言论,被网友称为“2008年最神秘作者”、最红、最美网络女作家。今年初,崔曼莉的民国小说《琉璃时代》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极高评价。日前,她又推出了两本新书,情感小说集《情感纪》和《浮沉2》。同时,《浮沉》的影视改编权更是被上海文广、华谊兄弟等影视大鳄纷纷“示好”。其中,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的监制张一白高调表示将积极争取《浮沉》的影视改编权。
12日,因感冒在家“自我隔离”的崔曼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初次写作源于打赌
问:你在新书《情感纪》的序中写到,初次写作是意气用事,是怎么回事呢?
答:初次写作源于有一次和朋友在酒吧里聊天,谈起了美国一女教师和学生的案子。我想根据这个情节写一个短篇,他们都不相信。我说你们瞧着吧,于是就写了《卡卡的信仰》。
问:《情感纪》书封上的书名是你亲自写的?听说你学习书法有16年之久?一个现代的女孩,为什么喜欢如此古典的东西呢?
答:是的。我4岁时开始练书法,外公对我的期望特别高,但我那时候不喜欢书法。20岁时,我可以自己做主了,从那时我决定不练书法啦。我想外公肯定挺伤心的。书法其实很美的,只是那时候不觉得。另外,我也喜欢画画。
将感性装在理性的盒子里
问:《情感纪》里收录的早年的9个作品都挺感性的,而《浮沉》系列又特别理性,你是如何转变的?
答:《情感纪》看似感性,但其实是通过蚕丝一样缠绕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理性。我现在也想写感性的作品。写这两类作品状态不一样,写比较感性的作品时,触角要更敏感一些;写理性作品则逻辑性要更强一些。好像参加派对或者谈判,两者的妆容、着装和心态都是不一样的。但我反对把小说当成日记写,不能过分随意。
问:你对都市情感小说有什么看法?
答:现在的爱情小说还是缺少好作者,当年的琼瑶、张爱玲现在少有人能及。安妮宝贝的作品不错,可调子太灰。我以后可能会写爱情小说,我的观点是爱情要随缘,要相信:即使失败的爱情也是美好的。
问:“将感性装在理性的盒子里”是你现在写作的状态吗?
答:这更像是我人生的状态。我是第一代独身子女,我的家庭是南京的一个大家族,我从小就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老想着要对家人负责任,每一步都必须走稳。可太控制了也不好,没有乐趣。要不是那么强烈的控制,我的人生可能有另一种美好。有责任感有时是很讨厌的。偶尔我会对朋友说,要是有一天我去流浪了,你们可别来找我。他们就会用惊诧的目光看着我。
不想当伟大作家
只想做个写作者
问:在自己的作品中你最满意哪一部?最近有什么新的写作计划?
答: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第一部《卡卡的信仰》,从没改过,一气呵成。我想写一个暗恋的小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很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得等休息够了再写,最近我想旅行,哪怕是边旅行边和拍档谈工作计划也成。
问:你的文学理想是什么?
答:写作是我的事业,活到老写到老。我用写作表达情绪,表达对人生的观点。其实我觉得语言是最难进入技术层面的,不像舞蹈,哪个动作要达到什么效果,腿要抬多高,是一目了然的。我很享受搭建故事的过程。我不想成为伟大的作家,只想做个写作者,写出好作品,做不了一流,也要力争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