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图书搜索:    
媒体报道

《红白黑》书评:希望从未远行—by《天津日报》
(发布日期:2012-8-8 13:50:46)  浏览人数:1526
分享到: 更多

  很多小说单凭题材就可以吸引眼球,如果作者再有洗练而不故作深沉的文笔,那简直是读者的意外收获。

  《红白黑》首次展现了鲜为人知的高干子弟海外生活以及江浙一带草根华人传奇的异邦蛇头经历。官二代、富豪、法国、俱乐部、偷渡——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传奇故事元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好奇——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还是胡编乱造?若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纸上谈兵是写不好这样的故事的。

  陈河的经历足以让人收起质疑。他是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获得者,旅居加拿大。出国前当兵,办企业,做过温州作协领导;远走阿尔巴尼亚后,做小贩,卖药品,开饭馆,还遭遇过绑架。他的人生如同这部小说的名字,很难用红色、白色还是黑色来界定。

  上世纪80年代末,陈河听说原来的一个女邻居死在巴黎的居所里,于是,我们看到在书中,他通过杨虹这个人物,对女人之死的理由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杨虹清纯、高傲,令人心疼。而作者借秋媚之口对谢青的评价却毫不留情。“再开几年车,你就老了,你的志气就没有了,你将会一辈子一事无成。我听你说过你过去的事。虽然出身贫寒,年纪小小就知道追随做官人的金枝玉叶,你这样的人古代戏文里倒是有不少。可你为什么现在还两手空空呢?不是你的运气不好,是你总是想依附于人,搭人家的顺风车。你什么也不去冒险,总是走人家给你安排的路,你这样就算再聪明也成不了事。”这些剖白对那些努力想向上爬提升自己社会阶层却不得要领的人,无异于迎头一棒。这种犀利,用人物嘴里的大实话将残酷的现实活生生地摆在眼前。

  陈河喜欢将人生比作远行。过去和未来,故乡和原乡,交织错综,纠缠不清。篇末看到秋媚曾经在出卖肉体的泥沼中艰难生存,为了一丝光亮挣扎再挣扎时,感觉到作者对于这个世界还是怀着希望。书中有着红道、白道、黑道的背景三个主人公,远走他乡,以自己的方式奋力前行,结局却都如飞蛾扑火般毁灭。在陈河笔下,那些为了心中不灭的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呈现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光芒”,这光芒足以照亮黑夜。他们在飞蛾扑火的时候,一定是快乐的。

  很难界定,陈河的写作是主流还是非主流。说主流,他获得过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作品发表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这些刊物上。说非主流,他写作的视野和那些源于真实生活的演绎,远远超出了一般国内作家可以企及的限度。那些常人难以经历的过往,在他笔下化作了质朴而非繁复,大巧若拙。小说中写杨虹怀孕后的心理变化时,引用了叶芝的诗句,“她的心情好像也开始衰老,在炉火旁显得那么平静。”这些诗句也可看做作家个人审美的延续。

  陈河曾感叹自己是一个没有读过大学,从温州小城市出来的人,在离开文学多年后重新回归文学。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的写作毫无匠气。没有科班出身的常有的那种套路,文字上也不见过多的雕琢。说到可读性,得让读者可以读下去的书才是好书。在阅读中,可以轻松地跟着作者的步调前行,见证着人物的命运而不觉厌烦。

  评论家施战军说,陈河的作品有“带着人向何处去的那种终极思考,带着某种先锋的精神品质,而这个特点正是今天的文学所需要的,甚至是稀缺的一种品质。”因为稀缺,所以珍贵。

   来源于: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2-08/08/content_6725869.htm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3-2015 JINGDIANBOW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008611 传真:010-82061212-8003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7号德胜国际E座101室
Copyright @ 2013 www.jingdianbow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精典博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