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图书搜索:    
媒体报道

怎样和孩子一起去阅读,阿甲专访—by《北京晨报》
(发布日期:2012-7-5 14:59:50)  浏览人数:1186
分享到: 更多

题解:

  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人人尽知,但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与书建立起亲密关系,对父母来说,却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许多父母觉得把“好书”扔给孩子,告诉他内容是什么,就已经尽到义务了。他们看不到阅读是共同成长的过程,他们总是将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孩子们,于是,本应轻松的阅读反而变成了沉重的功课。

  10多年来,阿甲一直在倡导图画书阅读,这些看上去似乎“幼稚”、“简单”的书,真的有助于儿童成长吗?家长们该怎样让孩子爱上这些书?本期特邀请阿甲先生为大家做出解读。

  儿童为什么要阅读

  童书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很重要,是他们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的营养。

  如果把孩子们比作种子的话,那么,爱上阅读的种子就是幸福的种子,帮助儿童阅读,就是把这些幸福的种子撒向人间,世界将因此而变得更美丽。

  我有一个女儿,我从小教她阅读,后来就把这变成了一项事业。当别人问我是谁时,我常常感到很困惑,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不过是一个教自己女儿读书的人,顺便把相关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图画书

  对于图画书,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现在一般称其为绘本,这是日本翻译的英文词,以后经港台传入内地。

  有人说,图画书就是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其实不对,传统国画都讲故事,郑板桥的画也讲故事,但它们不是图画书。有人说,图画书就是用文字加图画来讲故事,也不太对,因为小人书不能看成是图画书。 

  我给不出一个定义,只能说看起来像图画书的就是,看起来不像的就不是。图画书有100多年的发展史,它不仅用文字讲故事、用图画讲故事,还用两者之间独特的关系来讲故事,在图画书中,文字与图画不是简单叠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

  有一次我给女儿讲图画书,讲一遍她笑一遍,她妈妈在旁边听,怎么也不明白,觉得我们两个在发神经。可见,读图画书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它不是看文字、看画面那么简单,而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图画书是怎么诞生的

  图画书源于夸美纽斯的《世界图绘》,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发现在书中加入图片,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孩子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去世于1670年,可几百年后,我们今天的老师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艰苦的,学生读多了轻松的东西,就学不到真本事。

  第一部图画书诞生于1902年,是波特小姐画的《彼得兔》,距今恰好110周年。1893年,波特小姐家庭教师的孩子生病了,她写信去慰问,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编了彼得兔的故事,边画边写。类似的信写了很多,孩子们很喜欢,就整理成书,可出版商拒绝出版,认为太另类。1901年,波特小姐自费印刷了250本,放在书店里,结果销售一空,其中《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就买了2本。1902年,《彼得兔》正式出版,以后波特小姐共出了23本书。

  后来,她用版税买了4000多公顷的庄园,还担任了英国黑山羊协会的会长,是该协会首位女会长。她和先生去世后,庄园捐给了环保组织,如果夏天去英国,应该到湖区去看看波特小姐的旧居,依然保持着140年前的原生态。

  波特小姐去世后,骨灰全撒掉了,连她先生都不知道在哪里。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超脱地过了一生。

  图画书打开一个世界

  在国外,有很多一流人才在做与图画书相关的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冰心、郑振铎等大师也如此,可今天大家却认为这是小儿科。

  顶尖高手做的东西和不用心做的东西迥然不同。比如现在孩子与大自然比较隔阂,导致幸福感降低,图画书作者们都很重视乡间题材,比如认识各种动物的大便,如果是不用心的人做,也就是出几张图片,让孩子们选一下,选对了就用音频说声“太棒了”,如此而已,缺乏创意。

  而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设计了一只小鼹鼠,被人在头上拉了大便,他是近视眼,所以到处去问:这是你嗯嗯的吗?整个过程让人捧腹大笑,有趣的是,小鼹鼠戴了一个金丝边眼镜,因为画家自己就戴着同样的眼镜,他是以自己为原型去画小鼹鼠的。因为他懂得,教育是个有趣的事,没必要板着面孔去教训别人。

  抱着孩子看图画书

  看图画书是有秘笈的,就是家长要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起读。你看波特小姐写给小男孩的信,文字非常潦草,可见是给大人看的。通过共同阅读,就传达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信息,这比扔给孩子一本书,说你应该读这个要好得多。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没必要读童书,我有时在飞机上拿童书看,周围人都会投来惊讶的目光。其实孩子的书很好看,只是我们羞于承认。 

  人的童年只有一次,一旦经过,就再也不可逆转。我们读文学作品,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通过读别人的经历,仿佛自己经历了他的人生,我读完《约翰·克里斯朵夫》时,很长时间沉浸在其中。其实,读童书的感受也是一样的,翻开童年的记忆,重塑今天的自己。

  一个童年困窘的人,通过读童书,可以获得平静、宽容的体验,一个童年幸福的人,可以获得苦难童年的感受,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原来不太能理解的东西。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给7岁女儿讲故事时,选择的却是《彼得兔》,因为小时候她听过这个故事,听父母讲故事长大的人,也会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

  享受快乐的过程

  与孩子一起阅读,这本身就已经完成了很多事,家长要学会享受这个快乐的过程,分享其中的神奇感。我不太赞成向孩子提问,给出什么正确答案,对于一本书,每个人读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关注点也不同,一会儿一个“专家观点”,这是非常毁灭乐趣的。 

  阅读就是和孩子一起去发现故事中的秘密,当然,偶尔我也会好奇,问女儿一些傻问题,她答出来了,会感到很满足。

  有时一个好故事会让成人很感动,可孩子却不感动,家长便觉得他没读“懂”,这其实是很霸道的想法。

  有一本《爱心树》的书,表达的是父母恩情,专家说不适合四岁孩子读,因为内涵深刻。其实,图画书是沟通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桥梁,为什么一定要以大人的感受为标准答案呢?有的小孩看了这本书后,跑到院子中抱住树,说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它,这不也是他们独特的体验吗?

  不能把阅读简化成我读什么,孩子也要读什么,我怎么解读,孩子也要怎么解读。

  父母首先要学会玩耍

  不少父母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希望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未免太累。

  了解孩子,关键是要找到共同沟通的桥梁,比如玩耍,在玩耍中学会与孩子交往。只是今天的父母从小玩耍的时间太少,所以不知道该怎么玩。

  图画书是另一个沟通的桥梁,就像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给孩子读了很多年的书之后,发现要给孩子讲的东西,书里都讲完了。 

  很多人担心读多了童书,孩子会变得太幼稚,其实童书中既有欢乐的一面,也有压抑的一面,但大人们看到的都是乐呵呵、轻佻的东西,今天家长们生活在过度娱乐的社会中,让我们经常会忽略生活的另一面。

  有一本书叫《獾的礼物》,讲死亡,獾要死去了,它离开了朋友们,走进了长长的通道中,渐渐消失,朋友们开始思考他留下的礼物,这其实包含着很深刻的命题。

  好的童书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压抑的一面,孩子们不会越看越幼稚。

  阅读怎样与应试教育协调

  阅读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痛。

  在我看来,家是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爱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内心强大,根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

  在三年级前,我从不问孩子考试成绩如何,写作业、上学是她的事,我只是坚持每天陪她读书、聊天和散步。上四年级时,女儿阅读考试成绩很糟,她很不开心。我看了一下试卷,说实话,题出得有些无聊。

  我对她说,那么复杂的书都能读懂,这么幼稚的一个阅读题却做不好,说明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出题的人的问题。阅读是为了打底子的,可生存就必须靠方法,否则就会出局。我原来是教律师考试班的,知道怎么应付考试,就教给了她一些技巧。当然,这些都是小聪明,但有时也得用一下。

  陈辉/整理 

  来源于: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2-06/17/content_166919.htm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3-2015 JINGDIANBOW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1008611 传真:010-82061212-8003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7号德胜国际E座101室
Copyright @ 2013 www.jingdianbow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精典博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