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值此之际,《北京晨报》、凤凰网读书频道、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旅游》杂志、大佳网协办推出了“41°文化论坛”,论坛将通过学者定期讲座的方式,共同推进全民阅读,打造学习型社会。幸运的是,论坛第一期得到了学者蒙曼老师的大力支持。
这是一个匆忙的时代,一个无暇阅读的时代,但又是一个反省的时代,一个重估价值的时代。世界总有太多的困惑、太多的伤害、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艰难……而面对这一切,我们该何去何从?
人,是万物中最主动的过客。
与蒙曼老师一样,许多人都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激情与梦想、挫折与迷惘,然而,还有多少人,依然记得学生时代的憧憬,还有多少人,依然忠实于曾经的理想?今天的我们,是否已成了自己当年所厌恶的背叛者与麻木者?
一个陷入道德虚无主义的社会,将无法自拔,一个只会仰望明天与他人的群体,将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机遇。其实,我们不是无可作为,我们可以从阅读开始,在阅读中,重新描画我们的梦。对此,蒙曼老师有异常精彩的解读。 当下阅读太功利
北京晨报:对比当下的阅读和上世纪80年代的阅读,区别在哪里?
蒙曼:区别非常大。一个偏重理想主义,一个偏重功利主义。上世纪80年代正值文化复苏(有的人说是文化复兴,我觉得复兴言重了,复苏比较好),此前几十年,除了少数几本书,其他的被禁止阅读,此时一下涌了出来,于是全民都在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以及走向未来丛书、朦胧诗、翻译小说等等,这些书与柴米油盐无关,人们阅读是为了提升自己,获取心灵的自由。而今天的畅销书基本是成功类、养生类,不是说阅读它们就不好,而是功利色彩太强。
北京晨报:功利色彩强会产生怎样的弊端?
蒙曼:偏重功利阅读也有积极的一面,说明我们的社会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所以人人渴望成功。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人们成功,自然也就没人关注这类书。但这也带来肤浅的问题,靠读成功学的书就能成功吗?我从来不相信。说读书改变命运,是指阅读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精神品质,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提升,而不是将书中的内容活学活用,那将无法带来你期望的后果。
青少年阅读应从经典开始
北京晨报:今天人们似乎更多依靠电子阅读。
蒙曼:这同样有利有弊。优点是阅读面扩大了,缺点是泥沙俱下,电子阅读时代对读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选择读物、有怎样的阅读口味,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阅读是取法乎上,今天则取法乎中,甚至是取法乎下。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回到取法乎上?
蒙曼:从创作源头上去解决这个问题肯定不行,还是要读者提高自身的鉴别力,我常对学生们说,书不到50年不要第一时间去碰,青少年阅读应该从经典开始,这有助于培养你的审美品位,这个基础打牢了,才能形成鉴别力,才能不被流行读物所迷惑。
小梦想要依靠大梦想
北京晨报:当下阅读更偏重功利性,这是否也与时代精神相关,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今天人们似乎梦想减少了?
蒙曼:确实如此,但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前两天我看了《泰坦尼克号》3D版,我在想,为什么它能如此打动观众们的心?因为它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美国梦,即只要奋斗,就能成功,出身并不重要。穷画家靠自己的才华可以得到贵妇人的垂青,而露西背离了她的身份后,靠当演员又重新获得了社会认可。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梦想是分大小的,个人的是小梦想,国家的是大梦想,如果个人的小梦想可以融入国家的大梦想,就会走向理想主义,如果国家没有大梦想,那么个人的小梦想就很难维持。
北京晨报:换言之,应该从营造大梦想开始?
蒙曼:是的。这就需要读书人和政府付出更多的能力,如果一个时代梦想消退,这两方面应反思自己的责任。
复杂的问题最忌讳简单的方案
传统不是挡箭牌
北京晨报:不少人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存有缺陷,这是导致梦想消退的罪魁祸首。
蒙曼: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把问题推到传统文化上是不负责任的。传统文化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历史上一直都存在,可古人不照样建设出灿烂的文明?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不同样在鼓励积极奋发吗?我认为,应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积极引入现代价值观,比如自由、平等、博爱,另一方面,重新反思传统,弘扬其中适合时代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传统,否则就会成为“四不像”,欧洲的现代化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正是通过对传统的整理与取舍,使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
北京晨报:可这样的整理工作谁来做?
蒙曼:依然要靠读书人和政府,古人说“三纲五常”,三纲今天不适合了,但“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不是应提倡呢?我认为,我们的文艺还没有复兴,期待着一次真正的“文艺复兴”。
应勇敢地面对历史
北京晨报:中国古代也从没出现过“文艺复兴”,因为统治者不愿翻旧账,怕影响自身的合法性。
蒙曼:这取决于政治家的远见,就是摆好政治与文化谁大的问题,历史上许多明智的君主都能看到:政治应服膺于文化。他们明白,这样的工作必须有人去做,否则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每代王朝都有历史的负面资产,但也有正面资产,关键是有没有勇气去面对。
北京晨报:您说有勇气面对,指的是什么呢?
蒙曼:就是肯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汉武帝穷兵黩武,晚年下“轮台罪己诏”,西汉因此又延续了百余年,唐代皇帝也下过“罪己诏”,也延续了百余年统治。事实证明,承认错误不可怕,它能表达出一种诚意,这样人民才会对你有信心,才会支持你。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日食、月食过去了,反而会更加明亮,不会影响人们对光明的信仰。对于历史污点,遮遮掩掩是愚蠢的。
逆取之后应顺守
北京晨报:昨天砸烂的,今天又复兴,怎么服众呢?逆取之后,难免给后来留下沉重的负担。
蒙曼:但古人也说过“逆取顺守”,过去很重要,但不会比当下更重要,不会比明天更重要。过去确实是负担,但人们更关注面对历史的顺守。唐太宗不是逆取吗?杀兄囚父,可他开启了贞观之治,实现了儒家“君明臣贤”的政治理想,后人不照样称他是“千古一帝”?
北京晨报:我们传统文化有很强的道德色彩,这和当下能否契合?
蒙曼:我认为可以契合,我会背《共产党宣言》全文,你想得到吗?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最黑暗、最不平等、最不正义的时代诞生的,充满了人类大同、平等的理想,只要回到原点,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期许上来,就可以解决道德能量不足的问题。
全民功利引人忧
北京晨报:其实您说的这个情况,不仅孩子们知道,家长也知道,老师更知道,主管教育的官员们同样知道,他们对该不该改、如何改,都有很好的意见,可这么多明白人放在一起,为什么却总也解决不了问题,总是选择最糊涂的结果呢?
蒙曼:这就是全民功利心的问题,我们走得太快了,物质极大发展,刺激了我们传统中原本就有的功利倾向。好在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节点,或者说到了一个瓶颈,未来不可能再像过去30年那样高速发展了,随着时代脚步放缓,将促进集体去反思,这涉及到每个人。其实,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这么个过程,在埋头前行时,都会忘了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奔跑。全民功利令人担忧,但还是要寄希望于未来,因为人是有头脑的,明白人会从小的地方去改变,这些改变形成合力,就能成功。
提倡全民严肃阅读
北京晨报:回望上世纪80年代,今天的阅读应怎样去调整?
蒙曼:政府、学者、媒体应更加负责,提倡全民严肃阅读。上世纪80年代,我正上高中,那时住宿在学校,晚饭后就去泡图书馆,《基度山伯爵》、《牛虻》、《红与黑》等中学时就看完了,可今天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没读过这些书。许多人说大学教育出了问题,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大学教育的问题,不能单从大学下手。我们确实应该深思,中学教育究竟该给孩子们什么,不能一提全面发展,就是大建音乐教室、美术教室。
北京晨报:在高考制度下,现有教育改革的空间有限,如何入手呢?
蒙曼:可以从课本改造入手,既然孩子们抽不出更多时间去课外阅读,可以在课本、参考资料中加大经典阅读的内容,2002年我博士毕业后,曾经有个志愿,想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给孩子们去编中学教材。因为我中学时是一个逃学的学生,可这是我的问题吗?实在是课本太枯燥乏味了,我喜欢文学,却不喜欢看语文课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看历史课本,喜欢地理,却不喜欢看地理课本,这种状况应有所改变。
千万不能走向简单化
北京晨报:令人遗憾的是,有的事大家都已经明白,有共同的声音,却怎么也推不动,这考验着人们的耐心。
蒙曼:因为利益集团太多,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化了,如果各人向不同方向使劲儿,就可能造成停滞,所以这个时代更需要精神。上世纪80年代,改革成本低,那时也没什么号召,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利益驱动就足以让大家积极参与了,今天不可能再回到那个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应立足于解决,不要立足于追忆。
北京晨报:在缺乏社会共识的前提下,怎么去解决?
蒙曼:面对复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问题简单化,建设社会共识也如此,不能着急,从历史上看,宗教、民族主义比较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如果采取简单化的思路,就很可能走入歧途,这是有非常多的历史教训的。复杂问题需要精细的解决方案,最忌讳简单处理。
应接续士的传统
北京晨报:今天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工具型人才,这是不是也会制约严肃阅读?
蒙曼:历史上,欧洲文化传承靠宗教,中国文化传承靠士,士对上是议政,对下是教民,古代士读的是教导仁义礼智信的经,所以他们主动承担着社会的道德责任。在今天,不要把知识分子都工具化,因为,工具化的知识分子是无法接续传统的,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考量,即使是文科专业,在思想上可能也没想过这个问题。
北京晨报:我们的传统已经出现断层,就算接续士的传统,恐怕也接不下去。
蒙曼:知识断层确实有,但精神上并没有断层。在今天,仍有很多读书人在思考、在焦虑、在追问,这说明,关心道德、向往光明政治的传统依然不绝如缕,关键是如何去发掘。不论当下人们怎么看,我相信未来公共知识分子在中国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公共知识分子确实需要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会有所改观。
阅读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
北京晨报: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一代代的积累与传承,可今天许多父母放弃责任,不引导、不提倡孩子阅读,这该如何解决?
蒙曼:许多父母问我,怎么才能帮孩子提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做好榜样,自己要先成为好的阅读者,父母有更多人生历练,尝过阅读的甜头,也知道不阅读的苦头,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带他们报这个班那个班,因为在知识上,老一代人很难给下一代人以指导,关键是要在精神上、行为上加以引导,应该呼吁刚结婚的年轻人,在装修新家时,就要设计出书柜的位置。读书人、媒体也要多推荐、宣讲那些精品创作。
北京晨报:今天的孩子生在电子时代中,他们已很难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了。
蒙曼:所以有过阅读体验的人一定要把感受讲出来,阅读是件很快乐的事,所谓世事沧桑心事定,只有阅读才能让你把心安定下来,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中,还有什么能让人心定呢?我相信,网络永远无法安慰精神,而读书却可以提升智慧,带来精神的享受。
超越急功近利
北京晨报:严肃阅读渐行渐远,与急功近利的心态息息相关,如何才能超越这种心态?
蒙曼:关键是要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个体才能有方向感,人只是沧海一粟,很容易被动荡所吞噬,个体为了保证最基本利益,只有靠学一门技术,追求一点功利的东西。有的问题是结构性的,从历史上看,明末出了许多忠臣良将,清末也有许多风云人物,但都没能挽救两个王朝的灭亡,这说明,结构性的问题不是哪个人来就能解决的。必须看到,急功近利的危害是巨大的,历史上隋炀帝为什么失败?他也曾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但步子太快了,搞的大工程太多了,结果出了乱子。历史与现实的主体都是人,所以历史可以告诉未来许多东西。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防止急功近利的恶性膨胀?
蒙曼:这需要管理者有更多的自信。今天我们讲文化大发展,那么应该给文化什么?是给文化更多的钱,还是一个更开放的心胸?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关键是要摆正心态,不能什么都敏感,一味回避现实,那就有可能走入表态文化中,事事都站队,那就太荒唐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但电视里充斥的却是家长里短、婆媳纠纷、穿越戏说,这就显得缺乏现实关照。
转自4月17日《北京晨报》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2-04/17/content_15511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