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的太后情事——by《西安晚报》 (发布日期:2012-4-1 16:18:04) 浏览人数:1678 |
1939年。被日本人占领的北京。一位神秘的老人住进使馆区。他身着及踝长袍,花白长髯,头戴一顶无沿圆帽,一副中国老派绅士的打扮。他操一口漂亮的中国北方方言,熟稔地招呼着仆役,让使馆区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外国人吃惊不小。 此人并非中国人,而是英国人。此前多年,他一直隐居于京城西郊,闭门读书。现在日军侵华,他不得不离开寓所,丢弃财物,另觅庇护所。正如1900年义和团及清军围攻使馆区,残暴剿杀洋人时,他也同样被迫回到同胞处寻求荫庇。不过此人却赫赫有名,在使馆区,有人说这位老人是大清帝国统治者——慈禧太后的情人!这位老人,就是埃蒙德·巴恪思。 这样的情节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不过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科教观察》节目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向斯首次披露慈禧有过持续6年的跨国恋。2008年第12期《文史月刊》上刊登的向斯文章《中国第一女人的奢侈生活》中,揭露了一个惊人的资料,慈禧在六十几岁的时候,曾有一位英国情人。 据向斯先生所说,牛津大学一个图书馆的负责人透露,他们那儿有一个特别珍贵的手稿,那里面详细记载了慈禧的这段忘年恋:与慈禧发生恋情的这位军官叫埃德蒙·巴恪思,当时29岁,慈禧已是63岁。资料记录了慈禧和这个年轻军官交往的详细过程。这个外国军官长得非常漂亮,后来,慈禧还送给他一册刘仁写的《渔樵二十咏》。刘仁乃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那本书是用泥金写的。 如果翻阅那段历史,就会发现,确有埃德蒙·巴恪思,他1873年出生于英国,祖上是曾经显赫的奎克家族,后就读牛津大学。1898年,巴恪思来到北京,由于精通汉语、蒙古语和满语,他担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法律和文学教授;一年后成为英国外务处专员。巴恪思1944年1月辞世于北京,临终前一年,他完成了自传体著作《太后与我》。 实际上这部《太后与我》的手稿总共被印制了四份,转给伦敦的英国博物院图书馆、牛津大学博德莱安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的哈佛大学图书馆。而书的手稿和留有作者更改手迹的第一本副本,则送给牛津大学博德莱安图书馆。 向斯先生在《向斯说慈禧》一书中写道:“1908年10月,慈禧太后去世,结束了中国这位第一女人长达50年的铁腕统治。然而,关于她的故事没有结束。巴恪斯突然宣布:他拥有许多宫中秘密档案和大量中文古旧手稿,一些是在1900年“拳乱”期间搜集到的,还有许多则是他与慈禧太后秘密情人关系的六年期间所获得的。这无疑是一枚杀伤力极大的重磅新闻炸弹,此言一出,天下哗然,人们不敢相信,晚年的慈禧太后,竟然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还有一位厮守到最后的英国情人!可是,巴克斯手中掌握了大量的宫廷秘档和大量只有亲历者才会知道的深宫秘密。他的这些秘密材料,证实康有为当年的生动描述,慈禧太后确实是一个淫荡的女人。最令人惊奇的是,许多宫中内幕和后宫生活细节以及离奇的经历,巴恪斯都描述得十分细腻,其中,包括如何下毒结束了东太后的性命,如何将假太监留在宫中供她寻欢作乐…… “更值得书写一笔的是,巴恪斯将一批八吨重的中文古旧手稿,大约27000件的中文手稿和卷轴,赠送给牛津大学图书馆。唯一的条件是让牛津大学给予他教授头衔。牛津大学欣然接受了他的中文手稿,却没有答应他的唯一条件。但是,牛津大学却在图书馆的荣誉名单上写下了巴恪斯的名字:名字刻在图书馆最醒目的大理石上,与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并列在一起。” 凡读过《太后与我》者,惊叹为奇书者有之;斥它无耻者有之;赞它“描摹世态,见其炎凉”者有之。有称其“基本上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的;亦有指责其“有计划、有步骤地伪造证据,欺世盗名”,伤风败俗的。鉴于此稿出自一位确在北京生活过的英国爵士、学者之手,其中许多情节的真实性尚不可考,但对于历史,永远都需要有正视的勇气与不为所惑的鉴别能力。拿起这本书,任何一个人都会问:是真实的,还是胡编的?作为私人写作的历史,加之作者追忆时记忆的失误,书中颇多记载与官方历史所记录的大相径庭,就如同作家骆以军为此书台湾版写序时指出:“我没有资格和能力胡说此书是真是伪。它作为史料的辩诬与可信度并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如果全书是巴恪思瞎掰的,那他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 或许巴恪思在书中的一段文字,是本书最佳注释:“如果没有想象,记忆全无用处。想象是不可知论者对于永恒的真实颂歌,它用青春的晚霞照亮逝去的时光。这些关于过去的美好幻景,即使不能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至少可以助人面对生活的煎熬。”最后,他写道:“活过,爱过:我复何言?” 转自1月29日《西安晚报》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2-01/29/content_84829.htm
|
![]() ![]() |